蓝象分家,一家VC的崩裂|36氪独家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原标题:蓝象分家,一家VC的崩裂|36氪独家 文 | 刘旌 编辑|洪鹄 2018年夏天,时为蓝象资本合伙人的沈文博突然叫停了一笔1亿元的募资。这笔募资进行了近一年,其中有几千万已经到账,剩余款项正在路上。在这个一级市场普遍缺水的年份,蓝象可能是唯一一个募到钱又退还回去的。 看似不可理喻的决绝背后,实为一家投资机构合伙人的分崩离析。 募资叫停后不久,沈文博和同为蓝象合伙人的宁柏宇陷入一场并不轻松的谈判,主题是“如何分家”。最终,蓝象的分家谈判从“5个备选”方案中有了结论:成立3年、投资64个项目的蓝象资本将一分为二,原品牌保留,由宁柏宇继续担任唯一的创始合伙人,沈文博带着部分蓝象的同事,启动新品牌北塔资本,继续专注教育投资。 这对同样对教育投资心怀热望、并在这条路上并肩作战了3年的合伙人,就此分道扬镳。 沈文博和宁柏宇均出身于好未来。前者曾任CEO助理, 参与主导了好未来一系列的对外投资,典型案例如宝宝树;宁柏宇则足足在好未来待了7年,并在内部创建了摩比思维馆和乐加乐英语品牌,离开好未来时他的职务已是投资战略部副总经理。正是因为彼此的背景和对行业的看好,他们最终创办了专注教育行业的蓝象。 最近两年,教育投资热不断攀高,大笔融资频发,尤其时至今年,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环境下,教育进一步成为资本的宠儿。作为行业少有的专注玩家,蓝象资本过去3年投资的64个项目中,60%获得再融资,30%估值翻了十倍,10%的项目预计在年底估值过1亿美元——放眼整个VC行业,这也算得上是一份颇具亮色的成绩单。 蓝象是美国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的信徒,他们以标准化的投资金额和投后服务而区别于众多天使投资机构。也正是因为坚持YC式的重度投后服务,保证了蓝象被投企业的高存活率——迄今仅有5%的项目死亡。 历史上的VC分家造成结局有N个,甚至可能直接导致经营多年的品牌就此消失。从蓝象最终的方案来看,合伙人到底是以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解决了这场尴尬,最大程度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平衡。但分家即意味着对过往资源的分解与重构,如何解决好与LP、被投企业,甚至是与同行的崭新关系,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。据36氪了解,对于过去投出的项目,双方已经达成一致:未来由蓝象和北塔共同管理。 一家业绩尚可的机构毅然地决定分家,原因必然是多面的,但36氪采访了多位接近蓝象的人士后发现,合伙人体系的先天不足或许注定了它的结局——合伙人无论是在股权占比,还是在实际话语权上的过分“平权”,使得蓝象始终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拍板人”,加之合伙人此前并无深度合作经历,最终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效率偏低。 在创投行业,“三位合伙人”是一个时常出现的组合,远有3G资本,近有高榕资本、愉悦资本,事实已经证明三人搭配的成立性,甚至存在着某种制度上的优越性。这也是我们试图通过这篇文章探究的问题:在强调“人的判断”的投资机构中,一个相对的平权决策机制,究竟怎么运转才能保证可行、高效? 分家蓝象的分家看似突如其来。 一位接近蓝象的投资人告诉36氪,约莫在7月中下旬,就传出了蓝象分家的消息。变故最初发端于蓝象的母公司——金瓯层面,“是一个偶然的、但又很难调和的矛盾”。 金瓯的全名为北京金瓯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,蓝象资本和其兄弟公司桃李资本(FA)同属于它 。桃李比蓝象晚一年设立,其创始人是拥成功创业经历的张爱志。在投资业务的基础上布局FA,一个显见的逻辑是追求投资和投行之间的案源协同,同时也能以FA的现金流供养基金。 在金瓯层面,沈文博、宁柏宇和张爱志几乎是“平权关系”:从股权占比上来看,除去外部投资人的股份外,三人几乎各占三分之一。从分工上来说,沈文博和宁柏宇侧重于蓝象,张爱志则主抓桃李,一旦涉及到大范围的战略部署,还是得经由三人共同商讨。 金瓯的矛盾并没有被解决,随即传递到蓝象,“几天的工夫,场长(沈文博)和Bill(宁柏宇)就决定分家。”上述人士告诉36氪,7月变故更像是一个导火索,促发了整件事的快速推进,但症结却在于一个长期以来的矛盾:三人中始终没有一个掌勺人。 一位蓝象前员工对此表示认同——这不仅和三人的股权占比有关,从领导力上来看,“确实也没有一个绝对的老大”。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,在近年涌现的一批新基金中,“三人行”是一个高频组合,代表如:高榕资本(张震、岳斌、高翔)、愉悦资本(刘二海、戴汨、李潇)。 一位母基金合伙人向36氪表示,以一个LP的视角来看,年轻机构甫一诞生就有三位合伙人,往往是加分项,因为多位合伙人的存在通常可以在认知、资源、精力等方面实现互补。但有两点很关键:要合伙人中有显见的意见领袖,要么彼此的分工要明确,且管辖范围没有过多交集,这是为了保证决策效率;另外,彼此最好有过合作,甚至是“一起分过钱”的经历,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根知底。 对于第一点,早期的蓝象是符合的。据内部人士介绍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沈文博和宁柏宇有着相对明确的定位,但到后来工作边界逐渐模糊,矛盾也多了起来。自2017年中旬起,蓝象内部已经能感受到双方的分歧,在一些会议上甚至会有“言语冲突”。 第二点确是蓝象的基因缺陷。虽然沈文博和宁柏宇曾是好未来的同事,但两人实际工作中的交集并不多,而沈与张爱志是认识多年的好友,但此前并未有过深度的合作。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导致蓝象及金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的迟滞。 一个被多次提及的例证是,一项事关投资团队的“carry分配计划”,前后讨论了近两年,也没有形成最终方案,这间接导致了一些团队成员的离开。 更大的分歧则是对基金的定位。比如,虽然都笃信YC模式,沈文博认为应该花九成精力做投后,而宁柏宇认为如此比例的投后配置过重,甚至会影响基金运转;在基金规模上,宁柏宇希望可以做大一些,但沈文博对此颇为迟疑。 “概括来说,还是两个人的理念不同,,也可以说是性格之差。”一位熟悉二人的投资人向36氪介绍。如果合伙人中有一个拍板人的角色,各自性格上的迥异甚至可以成为维持一家基金良性运转的加分项,但如果没有拍板人,反而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。 宁柏宇对此并不讳言。他对36氪表示,风险投资是一个决策频率极高的工作,合伙人之间需要分歧解决器,所谓final desicion的人物存在,但无论是蓝象还是金瓯层面,都没有这样一个人,“我们最终也就是因为分歧解决不了(而分家)。” “谁都不想做老大”在VC行业,蓝象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。 (编辑:呼伦贝尔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